来源: 发布时间:2017-09-08 浏览次数:3088
机构沿革
一、群众性肿瘤防治的雏形(1973年以前)
早在古代,人们用“疯痨气臌嗝,阎王面前客”来描述着五种疾病对人民的危害程度。“吃麦不吃秋”这句广为流传的俗语,形象、生动地勾画了“噎食病”(即食道癌)的危害性更甚。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随着卫生事业不断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许多疾病发病率都得以显著下降,然而恶性肿瘤尤其食管癌却仍然严重危害着我县人民。这引起了我县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遵照周恩来总理对肿瘤防治工作发出的“癌症不是地方病,而是一中常见病,我国医学一定要战胜它”和“应研究根治方法”等一系列指示,磁县广大医务工作者积极开展了肿瘤防治研究工作。1970年,正处文化大革命后期,广大医务工作者遵照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精神,纷纷上山下乡,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专家教授已从牛棚解放出来,投入服务与基层广大群众的热潮中。
1970年元月,原磁县革委会卫生组闫付荣同志就积极倡导,并深入,民间收集、整理土、检验方、探讨肿瘤防治方法。当时革委会卫生组织各公社卫生院和民间热爱肿瘤事业的医务工作者到外省、市学习取经。到1970年9月已基本形成了一支县、乡、村相结合的群众性为为主的肿瘤防治队伍。1971年,河北省医学院病理教研组主任张振东教授和吴国祥医师到我县卫生组,联系去我县西部山区调查食管癌发病和病因情况、,当时由于条件有限,两位专家只能步行详见和地头,与农民屈膝交谈,了解农民生活实情,夜宿生产队牛棚和饲养员同住。当年,在县革委会卫生组直接领导下,开始了全县恶性肿瘤发病情况的调查。经过广泛调查及肿瘤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得出;磁县1969年食管癌死亡550例,粗死亡率142.19/10万,标化死亡率110.71/10万(为我国食管癌高发地区之一)。初点了解了磁县食管癌发病和死亡情况,为以后在磁县制定防治措施打下了基础,并对磁县肿瘤发病情况作出了科学的论证。1972年,为适应工作需要,我县建立岳城卫生院作为食管癌防治试点,以推动全县肿瘤防治工作的开展。同年,河北省医科院院长王辅才同志为首的医疗队来磁县开展肿瘤防治工作。
1971年6月开始,闫付荣同志组织了岳城医院贺光吉、李庄卫生院王全成、来村卫生院王佳铭、岔口卫生院索文贵、贾壁卫生院吝思义等各卫生院知名医生,开展土方上马,结合不地药源优势,采取“自采、自制、自用”等措施,施行群众性的食管癌防治工作。岳城医院贺光吉的“开关散”,来村卫生院王佳铭的“鸦蛋子油”,岔口卫生院的“山豆根丸、针剂”,当时已作为一些土验方用来治疗肿瘤。磁县的这些肿瘤防治情况,在1971年闫付荣同志参加河北省肿瘤防治工作会议时进行了介绍和汇报,引起了河北省卫生厅、河北新医大学(河北新医大学病理教研组王风荣讲师参加了这次培训工作),为我县卫生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1972年5月又派了一批医务工作者到磁县岳城肿瘤医院(当时岳城医院和岳城卫生院合并成立了磁县岳城肿瘤医院)工作,来磁县的医务工作者包括放射科、外科、内科、中医科、病理科等专业人员,培训专家有河北新医大学病理教研组阚秀医师、省四院中医科杨医师(女、名不详)、外科丛庆文医师等。并组织了以磁县为主体的邯郸地区、邢台地区、保定地区等医疗检验人员参加的河北省脱落细胞诊断培训班。参加培训班的人员有:高臾医院李绍森(当时已调高臾医院工作)、李庄卫生院王金成、来村卫生院贺金荣、光录卫生院妾风鸣、杜村卫生院程树堂、南城卫生院郝增光、辛庄营卫生院姚医生、贾壁卫生院王增付、岔口卫生院索文贵、都党卫生院高希来、时村营卫生院苗纯,邯郸卫校病理教研组蒋振华讲师(当时刚落实政策)、峰峰矿务局总院病理科吴医师也参加了本次学习班。本次学习班除学习业务外,还在岳城开展了宫颈炎普查工作。此次学习班为磁县培养了首批细胞学病理诊断人员,为以后的普查奠定了良好
基础。
我县在1973年以前开展的群众性肿瘤防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引起了各级领导和专家的重视。时任县革委会卫生组(后改为局)组长(局长)的杨付华、李风台等领导对此项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
二、磁县肿瘤事业兴盛与低落时期(1973年-1983年)
1973年3月3日,王国有同志代表磁县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
全国肿瘤工作会议”,介绍了磁县三年来肿瘤防治工作情况,引起了与会领导和专家教授的高度重视。全国肿瘤工作会议后,河北省卫生局决定将磁县定为河北省食管癌防治试点。同年,河北省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简称省防办)张毓德、张振东两位教授以及候浚等同志来磁县开展工作。八月,在时任磁县县委书记白中新、卫生局长李风台、杨付华的支持下,由省、地、县领导参加成立了“磁县肿瘤防治研究委员会”,委员会主任由白中新担任,副主任由张毓德、张振东二们教授担任,委员由各乡镇书记、各局局长担任。“委员会”下设肿瘤防治办公室(简称县防办),办公室主任由卫生局副局长王国有担任,副主任由闫付荣担任。省、地分别派医疗队到磁县开展食管癌防治研究工作。1974年初,建立了肿瘤登记报告制度和三级肿瘤防治网络,进一步完善了全县的肿瘤防治机构建设和网络建设,并逐年为全县乡村培训防癌技术员,普及防癌知识(1973-1988年为全县培训了150名防癌技术员)。开展了1969-1971年回顾性食管癌死亡流行病学调查工作、食管癌普查工作和食管癌早期诊治工作。我县食管癌防治研究工作正式启动,经费主要来源于科研。
省四院胸外科王拯民、石守仁、严嘉顺、王启章、宋玉臣等专家,轮流在磁县传、帮、带,指导食管癌治疗工作。河北新医大学病理教研组及省四院病理科张振东、吴国祥、焦炳忠、王风荣、陈秀槛、王兆。
一、尤培基等专家轮流来磁指导病理工作及食管癌早诊与病因学研究,省四院放射科付文祥主任、郭主 任来磁指导放射科工作及食管癌放射学早诊研究,省四院手术室也轮流来磁指导手术室工作。在此基础上先后又有河北大学化学系阜承先教授、河北省水文大队薛兆端及其他水文专家来磁进行食管癌病因研究,唐山华北煤炭医学院流行病学教研组韩向午教授也不定时地到磁指导食管癌流行病学研究工作。
当时防办组成:主任王国有,副主任闫付荣、吝洪国,先后由杨永清、杨国顺、杨才勇、王增付(贾北卫生院调入)、程树堂(杜村卫生院调入)、索文贵(岔口卫生院调入)、姚学文(都党铜厂调入)、程志杰、梁志伟、王凤茹、王继川、焦香萍(五河卫生院调入)、任金良、杨长玉等同志调入,磁县肿瘤防治队伍逐渐强大。在食管癌普查期间,还经常抽调贾光吉,何金荣及卫生院医务工作人员参加。
1974年,邯郸地区抗癌学会成立。当时的地区卫生局秦局长任会长,矿务局总院郝院长任副会长,会员由磁县防办闫付荣、大名医生李医生、秘书李绍森组成。学会在峰峰矿务局召开了第一次成立大会,以后每年召开一次会议,进行经验交流和学术活动。
1975年,北京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舍桂清主任带领医疗对来磁县,并深入山区白土镇(白土张二庄医院,当时也叫六二六医院)开展食管癌防治研究所工作。当时开展的食管癌普查及预防投药(当时投的是征癌片),很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当时磁县肿瘤防治机构健全,人才济济,经费充足,它发展到鼎盛时期,在省内外享有盛名。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建立了食管癌(贲门癌)死亡、发病以及全死因的流行病学登记报告制度,并成立了县、乡、村三级防癌网,对全县肿瘤发病与死亡进行了监测,为各级领导提供了决策依据。食管癌病因研究在张振东教授领导与指导下,由河北新医大学病理教研组吴国祥、王凤荣、焦炳忠等专家和磁县李绍森、胡志梅、乔翠云、郭翠兰、霍向其在现场深入进行,首先对我县西部山区群众的饮食习惯进行了调查,进一步真实了癌症发病与吃酸菜和霉变食物以及饮水中亚硝酸胺含量有关,从而提出了防霉去胺、晒粮晒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防癌措施;其次进行了动物诱癌实验,张振东教授采集石家庄粮食及饮水和李绍森在磁县白土镇采集粮食及饮水进行诱癌实验。通过几期诱癌实验,得出了“磁县食管癌高发区的粮食及饮水诱发大白鼠的肿瘤数明显高于石家庄地区,经晒的粮食和饮水诱发动物的发病数明显低于为晒粮食和饮水”的结论。
1973~1983年间,先后进行了十余次食管癌拉网普查,举办了十余次脱落细胞诊断学习班。对我县西部山区食管癌高发区的所有乡镇35~70岁人群进行了普查工作,查出的早期食管癌患者,免费进行手术治疗,对癌前患者进行了“征癌片”“、”复方山豆根丸“、”苍豆丸“等预防投药工作。当时闫付荣、李绍森、杨永清等同志,每月定时把药送到每家每户。
随着防癌宣传的深入,食管癌高发区群众在乡镇党委领导下自觉开展了改水、改厕、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等防癌措施。1977年9月,我县肿瘤防办王国有主任出席了全国科技大会,受到当时国家领导人华国锋、叶剑英等的接见。同时期,我所食管癌防治研究荣获国家科技成果一等奖和省、地同步奖各一项。
1981-1983年,由于国内形势变化,全国防办被撤销,省防办也出现了有名无实的状态。全国肿瘤防治试点,大部分被取消或停止工作,我县肿瘤防治事业也是如此,很多医技人员调走,防办主任王国有被调到县医院任书记,闫付荣调省肿瘤研究所工作。1981年,裴跃华同志成为防办临时领导,后防办更名为磁县肿瘤防治研究所。1982年,因裴跃华同志患病(因肺癌于1983年1月病逝),肿瘤防治事业又遭损失,再加上防治经费断源和各方面的打压,到1983年,磁县肿瘤防治事业走向了低谷。当时的卫生局领导班子(局长刘银宝,副局长张文志、王有林)研究决定将李绍森从县医院病理科调任磁县肿瘤防治所(由当时磁县肿瘤研究所改名)并负责全面工作,卫生局副局长张文志主抓肿瘤防治工作。
省防办候浚同志虽然调省四院胸外科工作,但他时刻惦记着磁县肿瘤防治事业,常与闫付荣主任来磁县肿瘤防治所指导工作。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有所好转,省防办恢复,候浚担任河北省肿瘤研究所副所长。后侯浚所长带领张秀兰、闫付荣、陈志峰等专家不定时来磁工作,使磁县肿瘤防治事业又有了生机,但经费来源仍无着落。当时国内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在候浚所长的指导下,李绍森和全所同志共同研究并提出”以治养防,防治结合“的发展思路。”防“是主要任务,用”治“创造经济效益,来补给肿瘤预防经费不足和解决职工工资问题。工资有了保障,职工情绪得到了稳定。当时肿瘤所不分领导、职工,大家树立主人翁思想,团结一致,咬紧牙关,共渡难关。经过全所上下的一致努力,仅两年时间肿瘤所就出现了重大转机。为寻求进一步发展,省防办、省肿瘤研究所决定,把过去省四院支持磁县的钴60设备调拨给磁县肿瘤防治所用于临床治疗(原来省四院支持的钴60在县医院,但已多年不用)。在调拨钴60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曲折和磨难,费尽了心血。1986年,肿瘤防治所接管钴60后,多方筹集资金(省支持5万元、卫生局也拨给了相应经费),由李绍森、王增付二人赴上海联系修机事宜,将钴60钴头修好。1987年春节过后,在省四院放疗科万钧教授的支持下,四院放疗科专家来磁,开展放射治疗培训。当时,王增付任我所放疗科主任,派梁保平同志到省四院进修。之后,随着放疗队伍的不断壮大,我县肿瘤防治所放射科医生先后均轮流到省四院进修。我所的放射治疗,作为当时邯郸地区唯一用于肿瘤高发现场的治疗手段,不仅缓解了广大肿瘤患者看病难的问题,而且使我所取得了经济效益,同时也填补了邯郸地区肿瘤放疗领域的一项空白。此时,省肿瘤研究所所长候浚及闫付荣、张秀兰、陈志峰、贺宇彤等教授,和我县肿瘤防治人员一道,先后对磁县丘陵地区的所有乡镇及平原地区部分乡镇进行食管癌拉网普查,进行食管癌早诊早治和预防投药工作;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我县肿瘤发病、死亡和全死因登记报告制度,采取反复核查补漏措施,保证了资料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三、肿瘤防治所的发展与肿瘤医院成立(1988—1996)
1988-1991年期间,全国肿瘤防办已恢复工作。我县卫生局副局长张文志和所长李绍森出席了在四川成都召开的全国肿瘤学术会议,会议期间由候浚所长引见并拜访了全国肿瘤防办李连弟。李连弟对磁县在最困难的时期里坚持肿瘤防治工作以及做出的成绩表示肯定,表示支持磁县争取国家”八五“食管癌研究课题。1989年,李连弟率北京、上海等全国知名肿瘤专家教授来磁县考察,并详细核实了磁县肿瘤发病和死亡登记资料,充分肯定了磁县的资料完整性、真实性,认为磁县具备争取国家”八五“食管癌综合防治研究项目课题条件。之后,我所在全国肿瘤防办、河北省肿瘤研究所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以过硬的标书,最终以绝对高票争取到了国家”八五“课题在磁县现场实施。1992年,林培中、王国清、罗贤懋、刘韵源等 ”八五“食管癌综合防治研究课题组专家教授来磁开展工作。
北京、省专家教授在磁县现场的工作,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利用开展肿瘤治疗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先后扩大了办公场地,配备了水电暖设施,购置了胃镜、心电图、模拟定位机等必要设备。设施不断完善,队伍不断壮大,实力不断加强,所有这些,为后来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课题在我县的连续实施奠定了基础。
在争取”八五“国家课题期间,全国肿瘤防办李连弟率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的专家林培中、罗贤懋、王国清等专家教授以及省四院、省肿瘤防办及省肿瘤研究所的专家,多次在磁县与县委、政府主要领导进行座谈研讨。会上提到,为适应”八五“课题的需要,肿瘤防治研究所需扩建场所并寻求更大发展,后经充分协商,经县委、县政府同意批准,将肿瘤防治研究所扩建成为防治、医疗为一体的肿瘤专科医院。1992年5月,由于工作的需要,孟凡书同志调到磁县肿瘤防治研究所任党支部书记,协助李绍森所长共同开始并完成磁县肿瘤防治研究所迁建、扩建任务。经过多方努力,精心策划,筹备资金,1993年11月完成征地手续。1994年3月,肿瘤医院新址破土动工。历时3年,至1996年5月,新的肿瘤防治研究所门诊楼落成竣工,并更名为”磁县肿瘤防治研究所?肿瘤医院“,于1996年5月18日正式开诊,成为冀南地区唯一一所集防治、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医疗机构,既方便了当地及周边群众的就医,同时也使磁县的肿瘤防治事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998年,李绍森同志由于年龄因素辞去肿瘤防治研究所所长职务,孟凡书同志担任所院长兼党支部书记。李绍森同志任副所长继续工作至退休。
磁县肿瘤防治研究所在近40年间不断成长、不断壮大。期间,凝聚了河北医大四院张 德教授、张振东教授二位前辈和全国肿瘤防治办公室李连弟和鲁风珠二位主任的心血,包含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王国清、林培忠、罗贤 等专家教授在磁县现场的潜心研究、辛勤工作,以及:河北医大四院杜希群、王士杰、单保恩等历届院领导多年来为我院人才培养所做的努力,河北医大四院王增林、王瑞、白士祥、孟宪利、何明、李保庆、柳立军、王福顺等多位专家对我院在技术上给予的传邦带,省肿瘤研究所侯浚、陈志峰、贺宇彤教授为磁县肿瘤防治事业所做的辛勤工作。真诚感谢在现址医院扩建时期,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鼎力支持的历届县委政府以及县卫生局主要领导。